爱利克·埃里克森是美国精神病学家、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,他把心理的发展按照心理社会危机划分为八个阶段,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,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,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。
婴儿前期(0~1.5岁)
•发展任务:获得信任感、克服怀疑感
•护理人给足慈爱和满足婴儿的依赖性需求,如果形成的信任感多于怀疑,那么婴儿就会产生希望,更容易具备勇敢的品质。反之,婴儿则会充满担忧,胆小惧怕。
婴儿后期(1.5~3岁)
•发展任务:获得自主感,克服羞怯感
•此阶段婴儿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,父母允许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并给予鼓励。需求得到满足,婴儿会获得自主感,自己能够控制自己;需求得不到满足,婴儿会产生羞耻感与自我怀疑。
幼儿期(3~5岁)
•发展任务:获得主动感,克服内疚感
•护理人对幼儿的主动性行为进行鼓励,得到鼓励的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,为儿童发展成为具备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;如果儿童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讥笑,儿童会逐渐失去信心,缺乏创造幸福生活的主动性。
童年期(6~12岁)
•发展任务:获得勤奋感,克服自卑感
•此阶段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,家长和老师必须以充满爱的关注,鼓励儿童顺利完成课程,同时儿童要知道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。如果儿童顺利完成学习课程,就会获得勤奋感,对未来工作和生活充满动力和信心,反之就会形成自卑感。
青少年期(12~18岁)
•发展任务:获得同一性,克服角色混乱
•这个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,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,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,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,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,逐渐认清了自己。而且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,这就是同一性,即心理社会同一感。如果本阶段很好度过,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;如果进展不顺利,就没法对自己和世界产生确定性的认知、没有归属感、为人冷淡冷漠、缺乏关爱意识。
成年早期(18~25岁)
•发展任务:获得亲密感,避免孤独感
•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,也是获得亲密感,避免孤独感阶段。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情感与别人分享和交流,就会感到孤独寂寞。如果可以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情感与观念,就会产生亲密感,健康的人是充满爱而又能辛勤工作的人。如果本阶段顺利度过,就会具备爱的美德;如果被孤独占据,不仅不会形成爱的美德,还很可能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。
成年中期(25~65岁)
•发展任务:获得繁衍感,避免停滞感
•这一阶段是成家立业的阶段。有两个发展方向:1. 积极方向:个人关心自己的家庭成员、关心自己的子孙后代、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并且在事业上进取,勇于创造;2. 消极方向:只顾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幸福,不顾社会上其他人的苦难,自私自利。
成年晚期(65岁以上)
•发展任务:获得完善感,避免失望厌恶感
•在此阶段,人的整体状况每日愈下,此刻必须做出适当调整。如果自我调整大于绝望,人就会形成智慧,可以坦然面对死亡,会觉得这一生很有价值、有意义,产生完美感。如果消极多于积极,人就会感到很失望,觉得这一生错失很多机会,却不能再重来,充满遗憾,导致绝望和萎靡不振。
人格形成的这八种阶段相互联系,前期阶段发展对后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。
来源:以上内容综合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用于公益。